21_基础教学部
 学校首页  本站首页  部门概况  规章制度  师资队伍  教学管理  教研室工作  实验实训  下载专区 
文章内容页 教学公告
职业本科《普通物理》课程标准
2022-04-19 21:35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普通物理是高等院校非物理类理工科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人类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物理学展现了一系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影响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在人才的科学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课程任务

通过普通物理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普通物理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课程目标与要求

(一)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质点的运动及其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刚体与流体、机械振动与机械波、气体动理论和热力学、静电场、恒定磁场和电磁感应、光学、近代物理简介相关的基础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物理相关应用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应用物理知识的意识。

(2)能力目标

通过普通物理课程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 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阅读并理解相当于大学物理水平的物理类教材、参考书和科技文献,不断地扩展知识面,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新知识结构;能够写出条理清晰的读书笔记、小结或小论文。

  2.科学观察和思维的能力——运用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通过观察、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科学抽象、类比联想、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并对所涉问题有一定深度的理解,判断研究结果的合理性。

  3.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物理问题的特征、性质以及实际情况,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合理的简化,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并用物理语言和基本方法进行描述,运用所学的物理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3)综合素质目标

通过普通物理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素质:

   1.求实精神——通过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作风。

2.创新意识——通过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以及物理学家的成长经历等,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探索精神、创新欲望,以及敢于向旧观念挑战的精神。

   3.科学美感——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学所具有的明快简洁、均衡对称、奇异相对、和谐统一等美学特征,培养学生的科学审美观,使学生学会用美学的观点欣赏和发掘科学的内在规律,逐步增强认识和掌握自然科学规律的自主能力。

(二)课程要求

普通物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认真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引导自主学习,鼓励个性发展;要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与改革,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的教学环境。

  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强化科学思维的训练。习题课、讨论课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提倡小班形式进行,并应在教师引导下以讨论、交流为主。鼓励通过网络资源、专题讲座、探索性实践、小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开展探究式学习,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应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教学手段应服务于教学目的,提倡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应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扩大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演示实验——应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帮助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增加感性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实物演示实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如课堂实物演示、开放演示实验室、演示实验走廊等。建立开放性的物理演示实验室,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实验,思考和分析问题,进行定性或半定量验证。

  4.习题与考核——习题与考核是引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课程要求规范的重要标志。习题的选取应注重基本概念,强调基本训练,贴近应用实际,激发学习兴趣。考核要避免应试教育的倾向,积极探索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模式。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一)课程结构

项目

学习情境

学习任务

学时

备注

1

质点的运动及其运动规律

1-1质点运动的描述

1-2圆周运动

1-3相对运动

1-4牛顿定律

10

 

2

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2-1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 动量守恒定律

2-2动能定理 保守力与非保守力 能量守恒定律

2-3火箭飞行原理 宇宙速度

8

 

3

刚体与流体

3-1刚体的定轴转动

3-2刚体定轴转动的角动量 角动量定理 角动量守恒定律

3-3流体 伯努利方程 泊肃叶方程

10

 

4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4-1 简谐振动 旋转矢量 简谐振动的能量

4-2 两个同方向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

4-3 阻尼振动 受迫振动 共振

4-4 机械波

4-5 惠更斯原理 波的衍射和干涉

4-6 多普勒效应

14

 

5

气体动理论和热力学

5-1 平衡态 理想气体物态方程 热力学第零定律

5-2 气体分子热运动及其统计规律

5-3 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 平均平动动能与温度的关系

5-4 能量均分定理 理想气体的内能

5-5 准静态过程 热力学第一定律

5-6 理想气体的等值过程和绝热过程

5-7 循环过程 热力学第二定律

5-8 熵 熵增加原理

18

 

6

静电场

6-1电场强度

6-2高斯定理

6-3静电场的环路定理 电势

6-4静电场中的导体

6-5 电容 电场的能量 电介质的相对电容率

12

 

7

恒定磁场和电磁感应

7-1恒定电流 电流密度 电动势

7-2磁感强度 毕奥萨伐尔定律 磁场的高斯定理

7-3洛伦兹力 安培力

7-4安培环路定理 磁介质的磁导率

7-5电磁感应定律

7-6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

7-7 自感和互感 磁场的能量

7-8 位移电流 电磁场基本方程的积分形式 电磁振荡

18

 

 

 

8

光学

8-1 几何光学简介

8-2 光的干涉

8-3 光的衍射

8-4 光的偏振

10

 

9

近代物理简介

9-1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概念

9-2 量子假设 光的波粒二象性

9-3 氢原子的玻尔理论

9-4 德布罗意波 实物粒子的二象性

10

 

10

实验项目

实验绪论

1演示实验

2长度和密度的测量

3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

4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验证

5光电计时法测量加速度

6转动惯量的测定

7模拟法测绘静电场

8伏安特性研究

9霍尔效应

10透镜焦距的测量

11光的干涉

12光的衍射

34

 

 

(二)课程内容

学习项目1:质点的运动及其运动规律(10学时)

学习领域

《普通物理》

学习情境

质点的运动及其运动规律

教学时间

第二学期

学习任务

1.理解运动学方程的概念

2.掌握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

3.理解牛顿运动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态度

1.理解位置矢量位移、运动学方程、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熟练掌握运动学方程求解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的计算。

3.了解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质点的运动学方程计算质点在任意时刻的速度和加速度

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按时保量完成作业。

教学重点

位置矢量 位移 速度 加速度  运动学方程  牛顿运动定律

教学难点

速度   加速度

教学实施

1.学习质点的运动学方程

2.求圆周运动的加速度

3.讨论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工作对象

教学工具

对象:学生

工具:教材、相关阅读材料、多媒体设备、黑板等

教学方法

讲授与练习相结合、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辅导答疑、案例分析

工作成果

通过该项目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运动学方程求解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

了解牛顿运动定律及应用该定律的思路和方法。

考核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书面作业质量、考试成绩和小组互评等方式确定考核成绩。

 

学习项目2: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8学时)

学习领域

《普通物理》

学习情境

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教学时间

第二学期

学习任务

1.掌握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

2.熟练掌握动量守恒定律和动能定理

3.掌握功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4.清晰分辩出完全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态度

1.理解变力的功势能动量等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熟练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做功的特点及运算。

3.掌握机械能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的条件及简单应。4.了解变力的功的概念,用微积分法求変力的功的思路和方

法。

应用动量定理,动量守恒以及功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解决实际问题

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按时保量完成作业。

教学重点

动量 变力的冲量 变力的功  能量守恒定律  动量定理  动量守恒定 机械能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变力的功   功能原理

教学实施

1.学习动量和冲量的计算

2.求变力的功

3.讨论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

工作对象

教学工具

对象:学生

工具:教材、相关阅读材料、多媒体设备、黑板等

教学方法

讲授与练习相结合、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辅导答疑、案例分析

工作成果

通过该项目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的条件及简单应用;

了解变力的功的概念,用微积分法求変力的功的思路和方法。

考核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书面作业质量、考试成绩和小组互评等方式确定考核成绩。

学习项目3:刚体与流体(10学时)

学习领域

二、《普通物理》

学习情境

刚体与流体

教学时间

第二学期

学习任务

1.使学生理解角速度、角加速度、转动动能、转动惯量的概念

2.掌握刚体定轴转动定律,角动量和角动量守恒定律及其简单应用

3.理解描述流体运动的物理量及连续性原理、伯努利方程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态度

1.让学生理解转动的概念、描述转动的物理量。2.掌握刚体定轴转动的基本规律及简单应用。

3.理解刚体的定轴转动概念及描述

4.掌握刚体的定轴转动定律及角动量守恒定律的简单应用

5.会用连续性原理、伯努利方程解决流体力学问题,会测量流体。

通过刚体模型的建立, 能够用角动量定理,角动量守恒定律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会测量流体

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按时保量完成作业。

教学重点

刚体的定轴转动定律  角动量守恒定律、伯努利方程、流体测量

教学难点

刚体的定轴转动定律  伯努利方程

教学实施

1.学习刚体的概念;

2.掌握转动定律

3.会应用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4.会科学分析解决工程实践中流体力学问题

教学对象

教学工具

对象:学生

工具:教科书、相关阅读材料、多媒体设备、黑板等。

教学方法

问题启发式

工作成果

通过该项目的学习, 学生认识了刚体在转动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些规律以及理想流体的规律,能够应用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及伯努利方程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

考核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书面作业质量、考试成绩和小组互评等方式确定考核成绩。

学习项目4:机械振动与机械波(14学时)

学习领域

二、《普通物理》

学习情境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教学时间

第二学期

学习任务

1.使学生理解简谐振动中振幅、周期、频率、相位和动力学方程

2.掌握简谐振动的合成,区分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

3.理解机械波的形成、分类及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态度

1.理解简谐振动中振幅、周期、频率、相位和动力学方程

2.掌握简谐振动的旋转矢量法。

3.掌握简谐运动的合成

4.区分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

5.掌握机械波的形成、分类及传播

6.掌握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的物理含义和表达式。

7.掌握波动能量的传播,能流和能流密度

8.理解多普勒效应

通过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在生产生活中解决有关振动和机械波的问题

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按时保量完成作业。

教学重点

1.简谐振动运动学中振幅、周期、频率、相位和动力学方程的确定

2.同方向同频率、多个同方向同频率、相互垂直方向以及两个相互垂直的不同频率简谐运动的合成

3.波的产生和传播中波速、波频与波长的关系确定

教学难点

1.同方向同频率、多个同方向同频率、相互垂直方向以及两个相互垂直的不同频率简谐运动的合成

2. 波的产生和传播中波速、波频与波长的关系确定

教学实施

1.简谐运动中的振幅、周期、频率和相位的确定

2.掌握简谐运动的合成

3.掌握机械波的形成、分类及传播

4.掌握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的物理含义和表达式。

教学对象

教学工具

对象:学生

工具:教科书、相关阅读材料、多媒体设备、黑板等。

教学方法

问题启发式

工作成果

通过该项目的学习, 学生认识了简谐振动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些规律以及机械波,能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

考核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书面作业质量、考试成绩和小组互评等方式确定考核成绩。

 

学习项目5:气体动理论和热力学(18学时)

学习领域

二、《普通物理》

学习情境

气体动理论和热力学

教学时间

第二学期

学习任务

1.使学生理解理想气体的模型,掌握压强公式

2.理解气体分子速率分布

3.掌握系统的内能、功和热量、气体的摩尔热容

4.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对理想气体等值过程和绝热过程的应用。

5.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统计意义

6.理解熵的概念和熵增加原理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态度

1.掌握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和压强公式

2.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原理、理想气体的内能和摩尔热容。

3.理解气体分子速率分布

4.掌握分子平均碰撞次数和平均自由程

5.掌握系统的内能、功和热量、气体的摩尔热容

6.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对理想气体等值过程和绝热过程的应用。

7.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统计意义

8.掌握熵增加原理

通过气体动理论和热力学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在生产生活中解决有关微观领域的问题

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按时保量完成作业。

教学重点

1.理想气体的模型分析及压强公式

2.麦克斯韦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律

3.理想气体的物态参量及其物态方程

教学难点

1.理想气体的模型分析及压强公式

2.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

教学实施

1.掌握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和压强公式

2.理解气体分子速率分布。

3.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对理想气体等值过程和绝热过程的应用

4.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统计意义。

教学对象

教学工具

对象:学生

工具:教科书、相关阅读材料、多媒体设备、黑板等。

教学方法

问题启发式

工作成果

通过该项目的学习, 学生认识了理想气体所遵循的一些规律以及热力学内容,能够应用相关知识解答实际的物理问题

考核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书面作业质量、考试成绩和小组互评等方式确定考核成绩。

 

学习项目6:静电场(12学时)

学习领域

《普通物理》

学习情境

静电场

教学时间

第三学期

学习任务

1.掌握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电势的概念

2.理解电场的叠加原理、电势的叠加原理、静电场中的导体

3.了解静电场的规律:高斯定理、环路定理、电场的能量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态度

1.让学生理解静电场的基本性质、基本规律

2.掌握基本规律的简单应用,了解电场强度通量

能够应用场强及电势的叠加原理和点电荷的场强及电势分布公式计算点电荷系的电场强度和电势

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按时保量完成作业。

教学重点

电场强度 电场强度叠加原理 电场力做功

教学难点

环路定理  电势

教学实施

1.学习场强叠加原理和电势叠加原理

2.计算点电荷系的电场和电势

3.掌握静电场力做功的特点和环路定理

教学对象

教学工具

对象:学生

工具:教科书、相关阅读材料、多媒体设备、黑板等

教学方法

讲授、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辅导答疑、案例分析

工作成果

通过该项目的学习, 学生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掌握场强的叠加原理和电势的叠加原理计算点电荷系的场强和电势,掌握库仑定律的应用。

考核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书面作业质量、考试成绩和小组互评等方式确定考核成绩。

学习项目7:恒定磁场和电磁感应(18学时)

学习领域

《普通物理》

学习情境

恒定磁场和电磁感应

教学时间

第三学期

教学任务

1.掌握磁感应强度的概念,理解磁场的叠加原理

2.理解洛仑兹力和安培力

3.了解磁感应强度通量

4.理解电动势的概念、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5.了解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自感和互感、麦克斯韦方程组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态度

1.让学生理解磁场的基本性质、基本规律。掌握磁场基本定理、基本规律的简单应用、计算

2.让学生理解电动势、电磁感应现象等概念。理解并掌握楞次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及简单应用

能够应用磁场的叠加原理计算载流导线的磁场

能够利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计算感应电动势

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按时保量完成作业。

教学重点

磁感应强度、特殊载流导线的磁场分布、磁场的叠加原理

电动势、电磁感应现象、楞次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教学难点

磁感应强度、特殊载流导线的磁场分布、磁场的叠加原理

楞次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教学实施

1.学习磁感应强度的概念、了解磁感应强度通量

2.应用磁场的叠加原理计算载流导线激发的磁感应强度

3.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

4.了解自感和互感现象

5.区分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

6.掌握麦克斯韦方程组

教学对象

教学工具

对象:学生

工具:教科书、相关阅读材料、多媒体设备、黑板等。

教学方法

讲授、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辅导答疑、案例分析

工作成果

通过该项目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磁感应强度的概念,了解磁感应强度通量,掌握利用磁场的叠加原理计算载流导线激发的磁感应强度的计算。理解电磁感应现象,会区分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能区分自感和互感

考核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书面作业质量、考试成绩和小组互评等方式确定考核成绩。

学习项目8:光学(10学时)

学习领域

《普通物理》

学习情境

光学

教学时间

第三学期

学习任务

1.掌握反射和折射定律 全反射 ;光在平面上的反射、折射成像;光在球面上的反射、折射成像;薄透镜

2.理解光的干涉和光的衍射现象以及光的偏振现象

3.了解显微镜、望远镜和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态度

1.介绍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和近轴光学成像的分析方法。

2.重点讲述光的干涉衍射,使学生掌握判断波的基本特征。

3.分波阵面干涉主要介绍杨氏双缝干涉

4.分振幅干涉的教学重点是等厚干涉及其应用。

5.掌握干涉衍射现象

通过干涉和衍射的学习,以及一些光学器件在现代工程技术中的应用,使学生理解光栅光谱的特征以及光谱分析的意义,了解光学精密测量的基本方法

 

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按时保量完成作业。

教学重点

反射和折射定律 干涉现象 衍射现象 偏振现象

教学难点

干涉现象 衍射现象

教学实施

1.学习反射和折射定律 光在平面上的反射、折射成像及在曲面上的反射、折射成像

2.理解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现象

3.光学也是演示手段较为丰富的一部分,可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干涉和衍射现象的规律及其变化、单缝衍射对光栅衍射的调制作用及缺级现象、偏振光的获得等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光学基本理论的理解。

教学对象

教学工具

对象:学生

工具:教科书、相关阅读材料、多媒体设备、黑板等

教学方法

讲授、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辅导答疑、案例分析

工作成果

通过该项目的学习, 学生理解光学基本概念,掌握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

考核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书面作业质量、考试成绩和小组互评等方式确定考核成绩。

学习项目9:近代物理简介(10学时)

学习领域

《普通物理》

学习情境

近代物理简介

教学时间

第三学期

教学任务

1.掌握狭义相对论的基本概念

2.理解量子假设 光的波粒二象性

3.了解氢原子的玻尔理论

4.理解德布罗意波 实物粒子的二象性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态度

1.让学生重点掌握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通过与绝对时空观的比较。

2.帮助学生建立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

3.帮助学生建立物质波粒二象性和量子化的概念,这是从经典物理到量子物理过渡的重要阶梯。

使学生建立物质波粒二象性和量子化的概念,这是从经典物理到量子物理过渡的重要阶梯。

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按时保量完成作业。

教学重点

狭义相对论 量子假设 光的波粒二象性 氢原子的玻尔理论

教学难点

狭义相对论 德布罗意波 实物粒子的二象性

教学实施

1.学习狭义相对论概念、洛伦兹变换式、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

2.学习黑体、黑体辐射、普朗克能量子假设、光电效应、光的波粒二象性、康普顿效应

3.学习氢原子光谱的规律

4.了解德布罗意假设

教学对象

教学工具

对象:学生

工具:教科书、相关阅读材料、多媒体设备、黑板等。

教学方法

讲授、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辅导答疑、案例分析

工作成果

通过几个重要实验和模型,给出量子力学作为新理论创立和发展的过程以及人们对物质世界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给学生以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的启迪。

考核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书面作业质量、考试成绩和小组互评等方式确定考核成绩。


四、学生考核与评价

(一)学生考核

考评比例

平时考评50%

期末考评

(卷面考评)50%

考勤

50%

实验及作业

20%

课堂提问

20%

学习表现

10%

  

旷课达1/3学时的学生,取消考试资格

 

 

 

 

 

(二)学生评价

我们对传统的评价指标进行优化分层,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评价指标权重重新进行了确定,使评价权重科学化、客观化。 综合评价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能力层次、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综合素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做到德技并修。




 

 

 

 

依托课程教学平台,实现课前学生学习情况评价,课中自我评价、小组互评、老师评价,课后自测评价等多方面、立体化、多手段的自动化评价方式,通过统计分析,可以让老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制定改进措施,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出自己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并针对问题及时通过课堂质量信息的动态采集分析,生成动态预警,实现课堂教学的“常态纠偏”,同时有效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五、课程实施与保障

(一)教学要求

1.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讲授、引导发现法、讨论法、目的教学、任务驱动、讲练结合法和实例教学法、实验方法等。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总之: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以更多的活动空间,让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有好奇心,并能进行独立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索问题的思路。教学中应尽量使用现代教学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等,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 教学具体内容的选择

普通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本着“淡化推导、注重应用、突出能力、提升素质”的理念,在具体的课程内容安排上,不片面追求纯物理知识的完整性,避免繁琐的理论推导与运算技巧,以专业教学所需要的教学案例为主线,以培养必需的物理素质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体要求,以突出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方法和实验技能为主导,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也适度考虑部分学生的深造发展。

3.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质点运动学、刚体与流体、机械振动与机械波、气体动理论和热力学

难点:气体动理论和热力学、静电场、恒定磁场和电磁感应、光学、近代物理简介

解决办法:

1)突出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采用启发与讨论的方式,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2)采用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利用信息手段把抽象的系统的理论直观化、形象化,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加强练习教学环节,在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手段:

根据《普通物理》课程的特点,教师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板书式教学,直观、学生注意力不易分散,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共鸣效果好。

采用网络移动学习平台信息化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活泼的学习情景,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5. 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要注重结合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降低难度,以基本概念为基础,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方法组织教学活动。提倡互动式、设疑式等多种教学形式组织教学。

(二)学业水平评价

本课程是集知识学习、技能掌握和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应确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具体评价建议如下:

1.学习过程评价

主要评价内容:学习态度与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式方法;勤于思考、积极参与探讨和交流体会的表现;学习过程中的意志品质表现;通过线上移动学习平台活动表现等给予综合性评价

权重值:50%

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评价

主要评价内容:质点的运动及其运动规律、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刚体和流体、气体分子动理论与热力学、机械振动和机械波、静电场、恒定磁场和电磁感应、光学、近代物理简介。

评价方式:书面理论考核(期末考核)。

权重值:50%

(三)教材编写要求

1. 教材内容选择

教材为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课程教学的重要保障。教材编写应以《标准》为基本依据,要充分提供生动素材,呈现方式应丰富多彩。教材的编写应有助于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建构自己的物理知识体系。教材的编写还要有利于调动教师的能动性,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2. 教材内容组织

根据《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内容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少而精的原则,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注意讲清概念,减少数理论证,注重学生基本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内容通俗易懂,既便于教师教,又便于学生学,努力体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在内容的组织上,在保证相对系统性的前提下,突出以问题解决为核心来组织编排内容,并及时配备与教材内容吻合,灵活多样,难度量适中的习题。在内容的呈现上要形式多样化,力争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这样就要求文字描述简洁明快流畅、多配图形,版面整洁新颖,从而编写出具有自身特色,为师生所喜爱的教材。

3. 教材呈现形式

教材除了教科书还有练习册以及课件,教师结合课程实际,尽量选择与专业结合的案例,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课件演示,利用声音、图像、视频等资料直观的展示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学习环境创设

1. 校内资源

充分发挥现有的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课程、幻灯片、示教等课程资源的作用,尽力完善,开发运用,开通信息交流的渠道,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料,并不断开发和丰富信息资源。

2. 社会资源

利用大众传媒,如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进行学科教育。聘请有关专家做科技报告,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五)教师团队建设

具有物理专业教育教学背景,从事物理课程教学多年或具有研究生学历,具有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建设一支爱岗敬业、能力强、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既了解现代物理教育思想和工科物理特点,又能把物理理论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为适应国家现代教育形势做好师资储备。

(六)对学校实施本课程的要求

施行教师主导的多媒体网络交互式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强调趣味性,坚持表现形式的多样化,突出知识性。在教学方式上加强课前自主输入(课前小组调研和预习),激活完善多种形式的课堂输入和输出方法。增设学生自主学习中心,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和进度,在相关学习单元开展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随时随地开展自主学习。

建设物理实验室,购买正版物理实验仿真软件,物理实验是物理课程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离不开实验,在实验中才能推动物理学科的发展与进步。它具有鲜明的教学目标、合理的规范的实验操作、数化的分析等特征,主要分为观察比较发现式、实践操作式、规律研究式等几种。物理实验教学应动员师生全员参与,充分利用每个空间,有机结合课内外。

六、授课进程与安排

开课学期

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

总学时

144

模块

主题

学时分配

基础模块

质点的运动及其运动规律

10

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8

刚体与流体

10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14

分子动理论和热力学

18

静电场

12

恒定磁场和电磁感应

18

拓展模块

光学

10

近代物理简介

10

物理实验

34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C)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

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窦家山36号(校本部)    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路1173号(西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