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_基础教学部
 学校首页  本站首页  部门概况  规章制度  师资队伍  教学管理  教研室工作  实验实训  下载专区 
文章内容页 教学公告
基础教学部课程思政实践体会
2022-04-19 21:52  


深化三教改革,发挥公共基础课程育人功能

赵娟

摘要: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在多年教学运行中积累了一定经验,形成了一定特色,但仍存在着课程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不高、课程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就业需要的问题。在坚持遵循规律、突出价值引领和坚持融通与应用的基本原则基础上,文章提出从三个方面加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一是构建模块化公共基础课程体系;二是建立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交融渗透;三是创新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关键词:高职院校 公共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2021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求我们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极大鼓舞了各地和职教战线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直面挑战、克难奋进的决心和信心。

育人之本,莫如铸魂。公共基础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对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因此,应强化公共基础课程的价值引领,在教学中坚持立德树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 构建模块化公共基础课程体系

(一)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优势

开展模块化教学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职业教育要满足生源的多元化、学生个性化发展带来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同时职业教育要以职业成长为依托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服务,模块化课程体系能够显现出较大优势,尤其在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的实施,学分制改革、选修课及订单人才培养方面,都需要模块化课程。

(二)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教学标准

模块化课程体系针对职业或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制定模块化课程标准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生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即获得一项职业岗位能力,更符合教学因材施教的原则,模块化课程可适当增加、减少或更换部分模块,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动态更新,以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快速变化。模块设计应遵循“独立完整、有机衔接”,即每一个模块的开发要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确保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是适度的,避免学习任务过于琐碎或过于繁重,同时模块内要包含完整的学习内容,满足学生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需求。

(三)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实现路径

模块化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前提首先要明确各模块之间的衔接机制的构建,注重多元化模块之间的有机衔接,学生可根据自身专业发展方向选择适合的课程模块。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将工作领域中的行动领域转化为职业教育中的学习领域,同时考虑职教学生所应具备的通用技能、创新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需要,构建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及教学体系,充分体现出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能够体现职教课程体系的类型特征。

二、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交融渗透

(一)建立适应教学需要的专业教师队伍

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相互辅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可以将学校专业教师送到企业生产一线顶岗实践,或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培训教师,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从企业聘请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等作为兼职教师,以保持具备合理的专兼职教师比例。

(二)建设适应教学相配套的教学资源

建设适应教学相配套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标准、教材、教法与教案等。例如,以传统学科知识体系输入为导向建设的教材,已不能适应以知识输出和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体系的要求。因此,要将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理念引入到教材建设中,教材的编写应紧密对接产业或职业岗位新的能力需求遴选教学内容,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材建设内容,能够体现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和教材特色。其他教学资源的建设如教学标准、教学大纲及教案等,应做到教学目标具有可见性和可测量性,教学内容具有动态调整的空间。

(三)结合学科特点发挥公共基础课程育人功能

专业课程更关注培养特定行业领域、特定职业岗位的职业道德,而英语、语文、数学和物理等公共基础课程学科特点鲜明,要实现两类课程的协同育人效应,需要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领域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相互融合。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挖掘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学科知识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职业精神,发挥学科本身的育人功能,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三、创新公共基础课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依托专业岗位群和行业知识

为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科学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应以专业岗位群为依托,在行业知识先导学习体验过程中实施育人的专业化、个性化定制,开展多维度的职业教学活动,着力打造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素养,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夯实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运用信息化技术拓展教学资源

在信息化背景下开展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教师可以创建信息化教学平台、营造信息化学习氛围、强化教师信息化培训、实施互联网线上教学,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弥补传统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单调的不足,通过信息化技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中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在信息化设备、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提升课程教学效率。

(三)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以与时俱进的态度,构建公共基础课程育人格局,真正把立德树人落实到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与更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才培养目标,使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公共基础课程立足更新优化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保持同向同行,在视频教学、课堂教学、作业等环节中融入思政元素,形成协同教学的相互促进作用。

四、结语

公共基础课程在多年实践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素质和能力并重”的协同育人模式。坚持“四个学会”的育人理念,围绕育人过程进行教育要素的优化,依托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两大课堂”搭建育人体系,形成了第一课堂知识内化、第二课堂实践外显转化为素质能力的教学运行机制。公共基础课程作为各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基本途径。

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及教学改革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点,是各专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主要路径。职业教育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公共基础课程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继续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创新,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强国战略、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奋斗。

参考文献:

[1]李继文.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应用研究[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6).

[2]李景昌, “课程育人视角下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辽宁高职学报, 2019(1).

[3]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2021-06-1]. http://www.moe.gov.cn.

[4]蒋乃平.模块课程及其在课程改革中的应用——“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再论之七. 职业技术教育, 2007,28(34).

[5]舒伟. 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18(09).

[6]赵慧娟, 王业娜, 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及实践路径[J]. 河北职业教育, 2021(12).



高等职业教育下的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浅析

孙玲

摘要职业院校公共基础数学课程的教学功能一方面是为传授数学知识本身, 体现基础课程的科学性; 另一方面是除自然科学价值以外的德育教育功能,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有助于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本文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讨论了如何从专业人才培养出发,深入挖掘高等数学思政元素,让学生通过《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培养自己尊重事实,客观公正观察事物的品质,逐渐形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寻找善于发现的积极因素。

国家教育部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曾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其中,德育是整体教育的重中之重,对大学生的品德养成和树立正确价值观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课堂思政资源,促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培育的紧密结合。成为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重心任务。

但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学生、老师乃至整个社会都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意志、爱国情怀、正确价值观以及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2个方面:

1、“文化自信”教育力度不够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目前高校对学生的“中华文化自信”教育的力度还

不够。在时代背景下,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形形色色的西方文化思潮

通过网络、书籍等方式涌入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与之产生强烈冲击, 学生由于缺乏对两类文化的有机结合,出现崇洋媚外的现象。

  1. 思想教育表面化,与实际脱节 。早前部分高校也提出并实施过5分钟立德树人教育,但教学内容空洞, 只进行理论性教育,很少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专业特点,课程与思政内容“两张皮”。这种方式有种“高高在上、 不接地气”之感,因此,学生接纳程度不高。加之方法不当,让学生产生距离感,因而效果大打折扣。

    3授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问题。部分教师只负责纯数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课程思政意识淡薄。即使具备思政意识,但自身知识素养和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欠缺,思政育人能力薄弱。另外数学教师缺乏所教授的专业的相关知识,无法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思政内容与高数课程进行融合,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高校的四大职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高等数学》作为理工科类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大一新生进校之后所学习的入门课程。如何通过知识为载体,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环节,激励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渗透积累,进而深度影响学生的思想,是我们在高数学科与思政渗透融合研究的主要内容。

    因此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特别注意发掘蕴涵于知识之中的课程思政内容,其次以服务专业课程为出发点,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凝练突出专业特质的课程思政内容,把这两方面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很好的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就目前现有的高等数学教学成果以及与专业课程的结合实践中来看,高等数学教学中关于如何将课程思政深度渗透融合可以考虑从以下6个方面来实现:

  2. 适当介绍数学史知识,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数学家的事迹和科学成果,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民族责任感,树立为振兴中华,开创未来的崇高理想和为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高等数学知识体系中丰富的史料知识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微积分是高等数学的核心内容,微积分有今天的成熟和完善,是很多著名数学家共同推动的结果,用数学家的成功经历鼓励和鞭笞学生努力学习,立志成才;在我国古代两千多年前就有了极限和微积分的萌芽,公元前4世纪,桓团、 公孙龙等提出“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刘徽、祖冲之等数学家对圆周率的研究上都包含了极限和微积分的思想;莱布尼滋和牛顿被认为是微积分的创建人,通过这些榜样的力量来教育和培养学生顽强刻苦的意志和道德素养。

    2)深入挖掘高等数学中基本概念的实质,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法,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恩格期指出,微积分本质上不外是辩证法在数学方面的运用。 数学的概念都是从具体的客观现象中抽象出来的,经过了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的认知过程。由此对学生进行生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高等数学的教学上可以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优化思维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利用导数的发展引入以直代曲”、“以不变代变”及无限逼近的替代思想,体现了曲与直的辩证统一思想;微积分的基本精神:“永恒是由无穷多数、无穷小刹那相加而成。”体现了有限到无限的转变,量变到质变的升华。

    3) 挖掘数学中隐含的“美学”,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的美。比如概念的简洁美,数学的符号美,解题思路的逻辑美,函数图形的对称美,还有诗句中的数学美等等,每一种美都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数学的美学价值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之一,有利于培养学生感受、发现和表达数学美的能力。比如:无穷小量指的是极限为零的变量,唐代诗人李白的《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深远,亦诗亦画。这首诗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无穷小的意境。

    4)培养学生另辟蹊径,多种途径解决问题的精神。在高等数学中很多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比如在极限的计算上 我们可以用多种计算方法求出函数的极限。未定式型极限,既可以用分子分母同除以最高次幂的方法,又可以通过洛必达法则求导求极限。再比如在积分计算时,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出积分。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不同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寻找多种解题途径。从而教会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将这种思维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育学生遇事要会随机应变,不可钻牛角尖。学会另辟蹊径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极限教学中,重视教材中设置的思考问题。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大胆提出新问题。正如当代著名的数学家马丁·加德纳斯所说:“你考虑的可能性越多,就越容易找到决窍,这是所有具备创造能力的数学家的奥秘之一。”

    6)身正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教师,应该首先严以律己,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学生的道德规范。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其次,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教师结合自己所担任的不同专业进行课堂教学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与研究;同时配备2-3名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辅导员”,引领和辅导公共基础数学课程与各专业课程思政教研活动。

    在课堂上传播正能量,逐步使学生构建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内容,把教书育人看做教学内容的主线。将高等数学的教学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支持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高等数学课程的角度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范围,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充分发挥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将高职高等数学的重要知识点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启发心灵,潜移默化,渗透积累。思政内容的切入点要自然。不显突兀。才可以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效果。

     

    [1]钱峰.高校德育教育现状及路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40):63-64.

    [2]丁永萍.高校德育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才智,2018(05):151.

    刘勇.红色文化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应用现状研究[J].山西青年,2020(10):41—43.

    [3]李媛媛.“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策略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04):145-146.

    [4]刘杰.新时代“大思政”背景下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的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10):59-61.DOI:10.16871/j.cnki.kjwhb.2021.10.018.

    [5]李振平,魏巍,余亚辉.把思政元素洒满高等数学课程的实践与认识[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6):82-83.

 

“课程思政”在普通物理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吴晓鸣

青年是国之大器,担当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其成长过程当中,对于其思想指引异常重要。只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才能立于时代潮流之中,恒稳致远,思想不变质,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念。2016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曾提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0193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 三全育人”格局。2020 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随着这些文件的陆续发布,在全社会开创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新格局。为了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许多教师开始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承载的是一种教育责任。施行并坚持课程思政,对于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立德树人、德智同行具有重要的意义。课程思政作为课程德育的时代新理念、新课程观,其核心目标是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的课程教学以及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推进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理念转变,是思政教育从狭窄的“小思政”到宽广的“大思政”过渡,从显式的“思政课”到隐式的“课思政”过渡。《普通物理》是高等院校非物理类理工科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这门课有着科学性强、覆盖面大、包容性广等特点,是开展课程思政的良好载体和平台。本人在普通物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开展了课程思政的一些实践和探索,希望提供具体化的经验和思考,以提升该课程在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的角色和地位,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职业素养以及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一、普通物理“课程思政”的定位

普通物理课程主要定位于理工科类基础课,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技能人才所必备的。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物理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物理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文化观和物理文化意识;形成一定的物理思维能力,具有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养成和道德品格的培养。坚定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挖掘物理中的爱国主义素材;树立民族自信心。揭示物理中的辩证法原理以及哲学思想,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德技并修的、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属于隐形课程,侧重于在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和升华。2019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与思政课程相比,普通物理课程纵览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科技知识和信息,且授课教师的物理学知识背景容易引起理工科类学生的强烈共鸣,相比较单纯的理论说教和思想教育,这种知识传播形式能够在课堂上把思政内容和物理知识兼容并蓄,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潜移默化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普通物理教师有时候需要在课堂上承担更多的教学角色,以身作则,这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但这也对教师的道德修养、专业背景和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普通物理“课程思政”的课程建设途径

课程思政是基于学科知识和技能传授而进行的思政教育,要求教师深入思考和发掘课程思政元素,制定课程计划与实施方案,与教学实践有机融合,使课程思政能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在学生心中埋下种子,避免生搬硬套所致的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两张皮”。

因此,普通物理课程将从德、智、体、美、劳全面深入挖掘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深度融合五育,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树立民族自信心,了解物理发展历史,锻炼刻苦钻研,吃苦耐劳的精神。介绍名人故事,学习他们不怕挫折,勇于进取的优良品质。培养学习的严谨态度树立行业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培养安全意识等等。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基于实践探索与总结,我们教研室几位老师按照以下思政要素进行素材挖掘和整理:

1.以物理学家的品格与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定拼搏的信念。讲解科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不放弃不抛弃,勤奋执着的奋斗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热情。比如小时候的爱因斯坦并不是一个聪慧的孩子,反倒有些笨拙,直到三岁时才学会说话,在小学成绩也不出色,进入中学成绩仍无起色,高中没有毕业就退学回家了。但爱因斯坦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一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讲授电磁感应现象时,介绍法拉第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潜心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故事来激励学生做人做事要有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再如黄昆和谢希德两位中国科学家为了祖国的固体物理和半导体事业的发展,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而决然回到祖国开创事业的爱国故事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育学生要有淡泊名利的崇高品德。树立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针对物理难学,学习的道路充满艰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

2.结合中国物理发展史,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发民族责任感。我们以物理知识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案例对学生进行科技国情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如我国几位青年学生参与研发的5G技术、北斗导航技术等来增强学生的科技兴国信念,增强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提高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育人效果。培养爱国情怀,讲授动量守恒定律,以火箭技术为例讲述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回顾历史,两弹元勋的事迹,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当时任加利福尼亚 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 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钱学森深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他打算回国,用自己的专长为 新中国服务。但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归国不易,而钱学森的专长又直接与国防有关,美国千方百计要将他留下不让他回国,他历尽艰辛才终于回到祖国怀抱。并举出新一代学者施一公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教授,他已经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科学家,处在个人科研事业最黄金的阶段,拥有设备齐全,资金充足的实验室。可是就在这个辉煌的时刻,他毅然决定回国!

3.诗词融入物理概念,关注学生人文素养。我们讲解物理概念、定义、定理和定律时激发学生好奇心及求知欲。比如大学物理第一章质点力学,第一节课就要讲参考系和坐标系、时间和时刻的概念.在此知识点可以有机的结合思政教育,可以给学生讲人生的坐标应该怎么选,选择什么样的人作为参考;时间是描述事件的先后顺序,是表达事物生与灭的排列。时间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匆匆;时间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无奈;时间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循环,而时刻是时间节点,对学生进行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对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讲,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青年学子人生目标尚不明确,通过课程内容和“思政内容”的相融教学能加强学生哲学思想的培养,尤其是对物质观、运动观和世界观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4. 结合物理思想联系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们在讲解动量定理的时候,由动量定理可以发现,要使得物体的动量发生一定的改变,当力比较小时,需要等待的时间长些,而当力比较大时,需要的时间短些。比如,要是汽车加速,当油门踩到最大时,能实现迅速提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例分析,如 :跳远、跳高、投铅球的物理分析,以及车辆的超速超载都会导致碰撞过程中的冲力大大增加,从而酿成严重后果。通过对动量定理的学习和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一定律蕴含着很丰富的人生道理,归纳如下:有恒心,一切皆有可能,所谓“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劝学》)。

5. 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政意识和能力,加强课程思政的教育评价

实现普通物理“课程思政”功能,教师队伍建设是核心环节。首先,需要提高相关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水平,只有真正懂得课程思政在整体思政育人体系中的角色定位,懂得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辩证关系,懂得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结合的深意与路径,形成育人共识,才能将这些理念内化为行动自觉,才能有效发掘教学活动各环节的思政元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因此,课程思政是实现新时代教师职责深化的有力举措,将教师的职业定位从教授知识的书匠转变为塑造学生品格的大师。

其次,要引入课程思政的教育评价机制,将课程思政作为课程设置、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等各个方面,并贯穿在课堂讲授、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学生档案记录、学生信息反馈等各个环节,以此作为教育教学评价的标准。通过评价可了解和把握教师在教育教学各环节的实际情况,发现不足,立即改进。

三、实施课程思政的效果

实施普通物理课程思政以来,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发言、抢答、讨论的人数明显增多,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锻炼了学生解决困难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操作的规范性、安全性也大大提高了;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在一线教学中如何结合育人的新思考

 马红梅 王军


摘要: 依据高职英语新课标, 高职英语教学要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为依据,凝练高职英语学科的人文性,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统一起来。文章结合具体实例,就如何自然地将育人融入到英语一线教学中进行探讨。结论为教师应从教材和生活两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发掘其中的育人内容,将育人自然地融入教学和生活当中,真正做到潜移默化地育人,实现育人“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三全育人;核心素养;文化自信;一线教学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整体,是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体现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顺应了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契合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规律。但是如何自然地融入到英语一线教学中,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本文就从这个切入点结合具体实例来探讨。

    一、融入教材,育人于教材学习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很好地研读教材,围绕主题语境来理解语篇内容,探究主题意义,把语篇当中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进行整合,利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参与语言技能活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进一步发展,帮助学生构建和完善新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表达和交互能力,推动学生深化对主题内容的理解,从而引导他们丰富人生阅历、拓展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下面举例说明

例1、《新生代英语2》 Unit 3 “How much is the rent?”

该单元课文“For rent”中,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了解这个字面意义的时候,更要引导他们去探究其中的主题意义,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意图。课文第一篇是租赁广告:NO CAR NO PROBLEM

第二篇:“SOMETHING BORROWED,SOMETHING BLUE...

这里我们如何融入思政元素的步骤是:汽车租赁,服装租赁→共享经济:令原本可能被丢弃的物品能被保留下来,并再次被使用避免过剩资源的浪费,同时减少废物量。另一方面,以物易物、二手交易等平台,亦能让人减少购买新的产品,不但能减低过度消费和过度生产的恶性循环所造成的浪费,也可推动简单生活、绿色生活,对环保有利,长远可促进可持续发展。在联系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

同样,课文第三篇租赁广告:RENT A GOAT融入思政元素:租羊修剪草坪→新兴绿色生活方式,不仅给生活带来乐趣,而且可达到环保共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环境的论述: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这样的课程设计,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帮助学生形成了一个对环保较高综合理念,在随后的听说写活动当中,通过讨论节能减少空气污染以及如何处理废弃物这些主题意义的理解和探究,引导学生进一步的了解环保措施,落实环保行为,接着学生通过设计海报、广告等标识,组织垃圾分类的实践活动,宣讲环保策略变身环保达人,最后在讨论宣讲环保举措和阅读。学生进一步的深化了环保意识,提升了环境素养,在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教材作者的非常有心的设计,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主题意义的探究,不仅学习了语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环境素养,这也是体现我们英语课程思政育人价值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例2、《新生代英语2》 Unit 4

阅读《How much do you love money?》中课文《How much do you love money?》, 学习有关金钱的谚语,探究中西方金钱观的异同,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金钱观。

金钱观是对金钱的根本看法态度,是和人生观紧密相连的。资产阶级金钱观有两个特征,一是“金钱至上”。他们从本阶级和个人的私利出发,把金钱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一切向钱看。二是“金钱万能”。他们夸大金钱的作用,鼓吹“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决定一切”,“金钱就是幸福”。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金钱的本质和历史作用,认为金钱作为物质财富,是人类创造的,人类应当是金钱的主人,而不是金钱的奴隶。人们依靠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获取财产,金钱是光荣的。但金钱并非万能,世界上有比金钱更重要、更宝贵的东西。

此次课程通过对比中西方金钱观,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金钱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金钱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但金钱并不等于幸福,物质生活富裕而精神生活空虚的人,就不会拥有真正的幸福。

    二、融入日常,育人于点滴生活

作为语言,英语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载体。英语学习需要融入日常生活,育人工作更要融入日常生活,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日期、时政要闻等,通过展示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讨论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同时塑造学生的品格、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最终达到育人目的,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如在九.一八或国家公祭日当天,可以组织学生看相关视频或为死难者默哀3分钟,提醒学生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在国庆节、清明节前夕,和学生一起缅怀英烈,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在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前夕,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视频,了解节日起源、习俗、相关诗词等,让学生感受语言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在世界环境日、世界气象日等纪念日,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并发起讨论:我们能做些什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结合时政要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等。下面举例说明

例1、习近平多次在重大场合引经据典,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掀起了中国文化热。跟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节奏,我们的文化自信再次得以提高。在当代,文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文化融合加剧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更应为中国社会各界所重视与扶持。我们须知,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明的创造力所在,只有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才能保证中华民族的持续健康成长。因此,英语教学不仅应该帮助学生掌握语篇语用等知识、了解西方文化,更应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众所周知,寒假有两个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和元宵节,因此可以在第一学期期末时让学生陈述这两个节日的来历、习俗、禁忌及与之有关的诗词等。在此基础上,和学生一起观看英文视频,了解以上内容的英语表达,并要求学生在假期作以准备,以便于第二学期初回答以下问题:What was your Spring Festival/ Lantern Festival? ( 你的春节/元宵节是怎样度过的?)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与操练,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C:\Users\PC\Documents\Tencent Files\2537059178\FileRecv\Collage_20220414_111801_edit_97987725755070.jpg.jpg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
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
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C:\Users\PC\Documents\Tencent Files\2537059178\FileRecv\Collage_20220414_152345.jpg.jpg

例2、“经历了战争的人们,更加懂得和平的宝贵。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段话出自20159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的,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要铭记历史,要时刻谨记我们的和平是无数先烈用宝贵的生命换来的,更应明白我们之所以能够“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因此,在清明节这个传统节日来临时,教师在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讲故事的方式,和学生一起缅怀先烈,让学生懂得珍爱和平,进而勇于开创未来。

C:\Users\PC\Documents\Tencent Files\2537059178\Image\C2C\E8F3DA365C604CC63455CEC077840A25.jpg


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时政要闻将育人融入点滴生活,如俄乌战争中中方高调撤侨就从侧面证明了一点:国家强大,人民才能有尊严;长达三年的新冠疫情更是如此,除了科普知识、情绪解压、抗疫英雄等内容,教师还应将环保纳入进来,因为疫情的衍生物——一次性口罩,已经对环境,尤其是动物造成了致命的影响,这里不一一列举。总之,教师应从教材和生活两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发掘其中的育人内容,将育人自然地融入教学和生活当中,真正做到潜移默化地育人,实现育人“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顾曰国, 新生代英语高级教程2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38-54

[2] 习大大讲话中的“文化自信”.腾讯新闻[引用日期2016-05-26]

[3]元宵佳节 在中国地唐诗宋词里,元宵节竟也是中国情人节? [J-OL] 英语课堂教学 2022-02-15

[4]教你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人人一份! [J-OL] 英语好教师 2021-02-10

[5]闪耀在星空之上的人啊,我们永远想念你! [J-OL] 中国大学生在线 2022-04-05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C)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

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窦家山36号(校本部)    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路1173号(西校区)